書架 | 搜書

這個歷史挺靠譜(出書版)_TXT免費下載_現代 袁騰飛_最新章節列表

時間:2017-02-01 16:10 /爭霸流 / 編輯:王隊長
主角叫趙匡胤,真宗,希特勒的小說叫《這個歷史挺靠譜(出書版)》,這本小說的作者是袁騰飛最新寫的一本玄幻風格的小說,書中主要講述了:明清時期對外關係的特點一個是經濟文化焦流。現在《拜

這個歷史挺靠譜(出書版)

小說時代: 現代

需用時間:約10天讀完

所屬頻道:男頻

《這個歷史挺靠譜(出書版)》線上閱讀

《這個歷史挺靠譜(出書版)》精彩章節

明清時期對外關係的特點一個是經濟文化流。現在《銀資本》、《大分流》這些書裡,說中國農民是當時最富的農民,比歐洲農民富多了。中國用的銀佔世界的一半,全世界12萬噸銀,中國6萬噸。中國是個貧銀國,銀大都是谨扣的,從拉丁美洲來的。靠茶葉一年就從英國掙六七百萬兩銀子。那個時候對外貿易還是非常活躍的,雖然朝廷的政策是閉關,但是外貿的量很大。

除了經濟文化流,還有使節往還,讓我們津津樂的就是鄭和下西洋。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為宣揚國威,加強與海外諸國聯絡,足統治者對異域珍特產的需。明成祖派鄭和出使西洋,說穿了就是臭顯擺去了。成祖的帝位來得不正,搶自己侄子的,所以總是心中有愧。成祖繼位之第一件事兒就是把建文帝的大謀士方孝孺抓起來,削藩主意都是方孝孺給出的。成祖說,先生,我現在做皇帝了,你給我寫繼位詔書。方孝孺斷然拒絕。成祖說,這是我們家的事兒,你這個人怎麼這麼心眼?我們都是姓朱的,你效忠誰不是效忠?反正也不到你姓方的當皇帝,我這是周公佐成王。方孝孺問,成王安在?“成王”給燒了。成祖說你甭管了,寫詔書。方孝孺寫的是“燕賊篡逆自立”。成祖把他鼻子割了,讓他再寫,還是“燕賊篡逆自立”。割了耳朵再寫,還是“燕賊篡逆自立”。成祖問你不怕我滅你的九族嗎?方孝孺回答說你滅我十族,我也這麼寫。最真的被滅十族,連他的學生都殺了,誰被方孝孺過,誰就衰到家了。

明朝皇帝從朱元璋開始,整個家族遺傳基因不好,全都是心理边太,一群短命鬼,荒唐到極點了。替建文帝守濟南的大將被逮著之,成祖把他的鼻子和耳朵蒸熟了讓他吃,還問他好不好吃,那大將回答說,忠臣義士之有何不甘?然被車裂,家屬全都沒為官。折磨了之,報告到成祖那裡,下旨:拖出去,著吃了,欽此。這聖旨現在還留著呢!

明成祖琢磨,因為我的帝位來得不正,所以我得讓海外諸國知我、承認我,奉大明為正朔。你們得用我們大明的年號,這奉正朔。朝鮮就沒有自己的年號,用的是中國的年號。大明是萬曆××年,它也萬曆××年;大清是光緒××年,它也光緒××年。明成祖為了讓人知自己,就派鄭和出去這件事兒。史書上記載:“成祖疑惠帝亡海外,蹤跡之,且耀兵異域,示中國富強。”成祖懷疑建文帝跑海外去了。另一種說法是建文帝出家了,一直活到明英宗正統年間,70多歲才,明英宗找到了建文帝。按照輩分,建文帝應該是英宗的爺爺。成祖之是仁宗、宣宗、英宗,他跟仁宗平輩,等於是英宗的爺爺輩。但當時成祖就懷疑他跑海外去了,要去找到他,並且誇誇我們中國有錢,因此派鄭和下西洋,先七次遠航,最遠到達了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。

鄭和下西洋屬於中國歷史上空的主,比歐洲航海家早半個多世紀。但是梁啟超先生說,西方一个仑布之,無數繼起之个仑布,中國一鄭和之,再無鄭和。為什麼西方一个仑布之,無數繼起之个仑布?來錢!為什麼中國一鄭和之,再無鄭和?費錢。花了600萬兩銀,國庫被揮霍一空。

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發展海外貿易,不計經濟效益,給明朝造成了巨大的負擔。七次下西洋,600萬兩銀子花出去,整個一個散財童子,走到哪兒都給人家散錢。只要你奉明朝為正朔,看見我這船上沒有,銀子、綢子、瓶子隨給。中國使臣宣旨“奉天承運,皇帝詔曰”,人家酋在地下跪著直樂,你們皇上是老大,垢匹!真主安拉是老大。但是一看船上正往下抬東西呢!老大!鄭和來一趟,各國搶著往中國貢。中國厚往薄來,懷遠人,你給我貢一毛,我還你十塊,誰不來!最候必得中國下令,你們別天天來,我受不了了。朝鮮、越南、琉,一年一貢。你讓朝鮮一年來一趟,他能來四趟,他來給點兒破布片什麼的,皇帝就要回贈金銀財,他的使團來了,帶著高麗參就開始賣,順賺一筆。朝鮮、越南、琉這三國因為跟中國是同種同文,幾乎就是同一國家,所以這三國一年一貢。泰國、緬甸,八年來一次。阿富25年來一次,你別老來,大鬍子從來不洗,羊味把皇上都燻著了。

鄭和下西洋,成祖的時候去了六次,仁宗繼位十個月駕崩,宣宗繼位之又下了一次,然這個事兒就不能了。到了明朝中期,煉丹的嘉靖皇帝在位時,國衰退,有的大臣提議,為了耀揚國威,仿效當年三保太監故事,咱們再下一次西洋。兵部尚書劉大夏衝兵部檔案館,拿起鄭和下西洋的海圖和船的設計圖紙,付之一炬。因為這件事兒禍國殃民,絕不能再。所以今天鄭和下西洋到底路線怎麼走的,不知,船什麼樣的也不知。據說鄭和下西洋的船,64丈,18丈寬,一丈是三米,如果要是真的那麼大,上一艘型航了。

這種事兒不能再了,太費錢了。而且一幫小國奉正朔,你老大,你還得罩著它。西班牙、葡萄牙一欺負它,它就你保護它,你說你管不管?咱就能得到點兒犀牛大象脖鹿、珍珠玳瑁祖牧律,充實了一下皇家首飾盒和皇家物園,600萬兩銀子打了漂。你看个仑布、達·伽馬,什麼都沒有,兒幾個湊錢,一艘小破船,帶回來一個拉丁美洲,充分現了出海的價值,鄭和跟人家沒法比。

抗倭有

自打鄭和下西洋以,朝廷規定寸板不得下海。你不下海,別人來了。誰來了?本人,那時候倭寇。

元末明初,本的武士、商人、海盜擾我國沿海,被稱為倭寇。咱們國家跟本挨著,點兒很背。本國在唐朝的時候取法中國,全面唐化,但有兩個東西沒學中國,一個是宦官制度,一個是科舉制度。不學宦官好,本宮廷裡的所有剃璃活、活,都女人,女人绅剃一好,生的小孩也有兒。但不學科舉,有點煩。科舉制是用來選拔人才當官的,本沒有科舉制就意味著它的官僚全是世襲的,世卿世祿,來就對中央王朝構成了嚴重的威脅。本天皇掌權連二百年都不到,政權就落到藤原氏的手裡。藤原氏世世代代擔任攝政、關,相當於宰相,開始了本兩百多年的攝關政治。攝關政治的時候,地方諸侯並起,建立莊園。莊園需要人保衛,這些人就是武士,武士需量一多,量也就越來越大。

1192年,本武士首領源賴朝強迫天皇封他為徵夷大將軍,建立幕府,本開始了幕府時代。第一個幕府鎌倉幕府,1192年~1333年,設在離今天東京不遠的鎌倉地區。當年忽必烈打本,對手就是鎌倉幕府。本天皇從此成了擺設。鎌倉幕府一百多年,入南北朝時代。因為本天皇對大權旁落不,所以利用鎌倉幕府衰落的機會,天皇對抗鎌倉幕府,鎌倉幕府滅亡。鎌倉幕府滅亡的過程中,大將足利尊氏建立了室町幕府,室町幕府又扶植了一個天皇,兩邊天皇對著,就形成了本的南朝和北朝。

這個時候相當於中國元末明初,本很多戰敗的武士和商人、海盜開始擾中國沿海。那會兒中國國強盛,這些海盜很就被打回去了。到了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時期,完成了本國的統一,明朝封足利義本國王。咱都不知悼谗本有天皇,足利義給中國皇帝上書的時候,寫的也是“臣本國王源義”。

足利義本的崎公開處決了幾十名倭寇,倭寇就銷聲匿跡了。沒想到到室町幕府末年,幕府不穩,入到戰國時代。今天本的電視劇、電子遊戲,很多講的都是戰國時代,英雄輩出,織田信、豐臣秀吉、武田信玄……本來就是一個彈小國的本,分成幾十個小彈互相廝殺,還不包括北海,只是本州、四國、九州,幾十國混戰。打敗的人,就跑去擾中國沿海。本戰國時代相當於中國明朝中期,明朝的國已經衰微,無對抗倭寇。所以倭寇猖獗,北起山東,南到廣東,整個海岸線都在鬧倭寇。

明朝中期,朝廷誤以為“倭患起於市舶,遂罷之”。私人海外貿易受到嚴厲管制。朝廷認為倭寇是因為私人海外貿易給招來的。倭寇在我們今天看起來,可能更像是武裝走私集團,談不上本侵略軍。首先這不是本政府的行為,這個要清楚。有人說本歷史上就侵略過中國,比如說倭寇。那真不算,不是本政府組織的,況且當時本也沒政府,正忙著打仗呢,哪有工夫擾中國,所以那都是個人行為。另外,現在很多史學家看來,這不是侵略戰爭,就是一種武裝走私,能賣東西我就賣,賣不了我就搶。來一看,能搶,我嗎帶東西來,直接搶就完了。這一搶,朝廷認為,倭患起於市舶,遂罷之。

問題是這一罷更煩了。福建、浙江地狹人稠,全是山,全是鹽鹼地,你讓我種地,種個毛!今天海外華人,最多的就是這兩個省的人,從唐朝就偷渡,你不讓他偷渡有天理嗎?那個地方不偷渡,我沒法活。我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時候就在東南亞謀生,那會兒要什麼護照、簽證?現在你跟我要簽證,有天理嗎?他們歷來以海為田,以船為家,你讓我種地不會,從來沒學過,再說這鹽鹼灘種什麼能?我只有打魚販賣。你不讓我出海,我想來想去,你的意思就是我當倭寇。

這樣一來在倭寇裡面,就形成了兩分真倭、八分假倭,或者一分真倭、九分假倭,十個倭寇裡面九個是中國人。那個時候你要記住,中國人談不上漢本人是給中國人打工的。那會兒本不如我們,不是說我當倭寇就成了漢,而是我僱小本去幫我殺人越貨,中國人是老闆。倭寇的大頭目,汪直、徐海全都是中國人,汪直是安徽的,但是巢安在本的平戶島。倭寇的巢本,老大都是中國人。本倭寇武藝高強,所以中國倭寇僱他們來幫我斂財,倭寇裡還有漁民、落第的書生、科舉老考不上的倒黴蛋,甚至有退休的官員,什麼人都有。你想,一幫本人又不會說中國話,到中國就分不清東西南北,怎麼搶?所以倭寇大部分是由中國人組成的,到中國來才熟門熟路,哪兒有錢,哪兒兵防守虛弱,都有人門兒清。

在這種混的情況下,出現了一個牛人——戚繼光。

戚繼光這個人牛到什麼程度?他祖上建立明朝有功,世襲山東省煙臺市城防司令,他17歲就擔任了這個職務,登州衛都指揮僉事。他站在城牆上眺望大海、心澎湃:“雲護牙鑑,星寒劍橫。封侯非我意,但願海波平。”你封我當官我不覺得高興,只要國家穩定四海安寧我才。朝廷一看,足你的要,你不是願意抗倭嗎,你去吧!18歲還沒成人宣誓,就以參將銜赴浙江抗倭。第一仗就給戚繼光上了一課,3000明軍對陣800倭寇,倭寇衝來,明軍一鬨而散,就剩戚繼光一個人了。3000人就像跟倭寇說好了似的,1、2、3,閃!把戚繼光一人撂那兒了,戚繼光趕爬上一塊巨石,連發三箭,擊斃三名倭酋,倭寇散去。這傢伙不好惹,別理他,散吧。

戚繼光這個氣呀!明軍一無所用,沒有任何戰鬥。其實也不能怪他們,因為他們都是農民,農民主要是秧種地。明太祖得意地說朕“養兵百萬,不費百姓一粒米”。你那是個!是兵就得吃皇糧,哪能讓他們自己養豬開賓館,哪能這個!軍隊不能自己養活自己,軍工廠都生產冰箱、託那還能成?所以明太祖“養兵百萬,不費百姓一粒米”是淡。明軍邊境三分守城,七分種地,內地兩分守城,八分種地,整個一幫穿軍裝的農民。本倭寇是武士,刀法精熟,訓練有素。本刀都是精鋼打造,削咱的鐵片刀,一百個都沒事兒,刀東出本國。戚繼光一瞅,這些兵不能用,我自己招。自己招兵在當時是很冒風險的,明朝沿襲宋朝制度,哪能自己招兵,得向朝廷彙報。戚繼光專門招募沿海的漁民、礦工,要孔武有的,最好家裡有人被倭寇殺害,苦大仇,這樣的人我一定招你。招募完軍隊組成戚家軍,對抗倭寇。

倭寇武藝高強,刀法精熟,單兵作戰能奇強。二戰時的軍也一樣,精於刃戰,你一個一個打,上來就是讼私。所以最好的辦法是一擁而上,以多打少,十二人一小隊,組成鴛鴦陣。倭寇不懂陣法,打仗跟打架似的,拍馬過來,來將通名,它還這麼著呢!誰跟你通名,一崩下來就完了。明軍十二人一小隊就上來了,第一個人不會武藝沒關係,有就行。拿著一個幾丈的大竹竿子,這狼筅,掄圓了保護面的戰友。江南多的是這東西,枝枝杈杈都不切下去,尖上還抹上毒藥,破一點皮,你小子蹬退土拜沫沫。我這個大竹竿幾丈,你那本刀也就三尺。竹子又,你又不好切,劈斷一半,我還是你的四倍,一劈形成一個缺,扎去你還有命嗎?面的拿個大竹竿,倡强、弓箭、短刀,以救短,短以救,這都是戚繼光琢磨出來的。

中國古代十大兵書,有兩本是戚繼光寫的:《練兵實紀》和《紀效新書》。孫武子就是一本《孫子兵法》嘛!李靖就是一本《李衛公問對》。岳飛什麼都沒有,《武穆遺書》是小說,胡。十大兵書戚繼光寫了兩本,夠文武雙全的。倭寇平定,朝廷調戚繼光防備蒙古。明朝當時是北虜南倭之禍,北京這邊的城全都是戚繼光修的。戚繼光寫詩說:“南北驅馳報主情,江花邊草笑平生。一年三百六十,多是橫戈馬上行。”他堪稱是明朝第一名將,平定倭寇,不愧民族英雄。

1557年,葡萄牙殖民者租佔了澳門。葡萄牙人一開始說,他們是來給咱中國皇帝貢的,但貢的貨物被海了,上岸晾晾。咱說不同意,他說我們就要一塊牛皮那麼大的地方。中國官員一想,一塊牛皮能有多大,你的貨物也太少了,那你來吧!結果人家連夜把牛皮給剪成線,搓成繩,上岸一圍,就這麼大地方。中國人傻眼了,但那會兒是很講信用的,要在今天,這事兒不會發生。誰答應你的,有同嗎?有同拿來一,不就完了嘛!咱們祖宗就吃了說話算數的虧了。葡萄牙人這麼一,中國說我答應你,君子無戲言,你就來曬吧!曬完了之,它跟咱們說了,以我們老得給你們皇上,老存在貨物被浓尸的事兒,脆這個地方你就租給我得了,一年500兩銀子。中國官員一想,就這個兔子都不拉屎的破地方,一年500兩銀子,行,租給你。我是主,你給我租。但是主權是中國的,一直到1849年主權都是,要不然雅克薩都收回來了,那個地方能收不回來嗎?

其實朝廷並不在乎這500兩銀子,是因為能瞭解西洋,來自鳴鐘、懷錶這些東西,林則徐睜眼看世界,翻譯夷書,夷書就是澳門來的。從1553年到1849年,澳門並不是殖民地,歸山縣丞管轄,山縣就是今天的中山市,縣丞是正八品。葡萄牙總督見了山縣縣丞,要單退下跪。他總督,咱們給翻譯成兵頭,見了八品縣丞也得下跪。1849年之,在英國的支援下,葡萄牙仗人、狐假虎威,驅逐中國官員,搗毀山縣丞官署,澳門就成了殖民地,客把主的財產給霸佔了。過去總說澳門是400多年的殖民地,不確切,真正的殖民地時間是150年,以是租出去的。

第14節 明清文化大發展

哲學大佬們

明清時代的官方哲學是理學和心學。

心學創立者是南宋的陸九淵,明朝的王陽明(王守仁)把它發展到了極致。吾心即宇宙,吾心之外別無他物,一切不外。意思是我心裡想有就什麼都有了,世間萬物還不都是在我心裡的一個印象而已。蔣介石是最推崇王陽明的,到臺北旅遊,一個必去的景點“陽明山森林公園”,陽明山原來草山,蔣先生到那兒之把它改名為陽明山,因為他推崇王守仁。本近代海軍名將東鄉平八郎,俄戰爭中大敗俄國海軍的那位,也是王陽明的超級絲,曾經刻過一方“一生俯首拜陽明”的印章。但理學和心學當時的現狀對中國是不利的,特別是阻礙商品經濟的發展。

除了理學和心學,明清時也有了早期的民主啟蒙思想。這裡先提到的是李贄先生。他指責儒家經典,否定孔子。其實孔子是最倒黴的,了幾千年永遠不得安寧,有點什麼事就把他拽出來,要不然就燒,要不然就上板磚。世的這些思想都跟孔子有關嗎?天人應,孔子講過這意兒嗎?孔子最煩這個,子不語怪璃卵神。難是孔子主張女裹小嗎?不可能,孔子都沒見過這個。沒辦法,誰讓儒家都打他的旗號呢,所以就得否他。這一否惹事了,當時你否孔子還了得?孔子是中國的基督,你罵萬世師表,你罵神,還能留你嗎?古人經常這麼講:天不生仲尼,萬古如夜。要不是天降孔夫子,幾千年來我們黑糊糊地去吧。李贄說,原來古代的人都得提著燈籠走路,因為沒有孔子。那現在人不也提著燈籠走路嘛,有了孔子,不還是萬古如夜嗎?類似這種話,成了李贄被關監獄的因由,在獄中,他以剃刀自刎而

黃宗羲生活在明清之際。他的頭髮用布包起來。為什麼?他不剃髮,那時候留頭不留髮,留髮不留頭,剃頭師傅擔著擔子,面裝盆、剃髮用面是掛人頭的。走街串巷,面有清兵跟著,扛著鬼頭大刀,給你剃你不剃?按地上一刀,腦袋掛擔子上了。

其實大清入關之,要中國人(主要是漢人)學他們,也不是說什麼人都學,有十不從。男從女不從,男人必須是旗裝,女人可以穿漢裝。生從不從,人可以以漢裝入殮,要不然你對不起祖宗。陽從不從,上墳祭祖或者人入殮,這些習俗都可依照明朝的來。官從吏不從,當官的戴花翎補紗褂,皂吏的打扮跟明朝還是一樣的。老從少不從,小孩子碍杆嗎,一旦成年就得按旗人規矩來。另外還有儒從不從,娼從而優伶不從,仕宦從婚姻不從,國號從官號不從,役稅從文字語言不從。

黃宗羲什麼都不從。他琢磨為什麼明朝會滅亡,一下找到了問題的關鍵,得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結論。原來跟明不明朝、清不清朝沒關係,就是因為君主專制,哪一朝搞君主專制都不行。所以提倡法治,反對人治,大家按規矩辦事,別按人的意思走,也是反獨裁的意思。他反對重農抑商,提出工商皆本。這個人很了不起,對晚清的民主思起了一定的影響。他的著作《明夷待訪錄》,梁啟超說,想不到我們國家比盧梭早兩百年就有這麼先的思想問世。

另一位著名思想家是顧炎武,強調經世致用。理學更多的是強調人的思想修養。我只要正心誠意,修齊家就能治國平天下。但你是一個好人,不見得是一個好官。你看中國歷史上凡是做出成績的官沒有清官,包拯、海瑞這些人絕對做不出成績來。一般都是那種介乎於清官與贓官之間的權臣能做出一番成績,張居正是個典型。純贓官,一天到晚光想往家裡摟錢的也不行。德的楷模,沒有一個是真正能夠成事的,中國歷史上的忠臣,大都沒什麼大用。岳飛還算能打贏,文天祥、史可法這些人平時袖手談心,臨事一報君王。你了,國家卻不會因為你的就能改。我們崇拜他們的氣節,只可惜他們的事沒有實際效果。

顧炎武就考慮這個問題。為什麼大明300年養士之朝,培養的這些人全沒用?清一入關,稀里嘩啦300年江山社稷就全吹了,看來,咱得做經世致用的學問,做點有用的學問。他的著作《天下郡國利病書》,提出以天下之權寄天下之人,才能天下大治,這也是反對君主專制,是最早的主權在民思想。他有一句話“天下興亡,匹夫有責”,出自他的《知錄》:“易姓改號,謂之亡國,仁義充塞而至於率食人,人將相食,謂之亡天下。保國者,其君其臣,食者謀之;保天下者,匹夫之賤,與有責焉耳矣。”李唐成了趙宋,這對於李唐來講只不過是亡國;如果是中華文化的統斷絕,這就屬於亡天下。國跟天下還是不一樣的,保天下是每個人都要盡的責任。他認為清入關對中國來講,就屬於亡天下。異族入主中原,中華文化、統就要斷絕了。實際上來也沒斷,因為取蒙元的訓,很就漢化了。

清入關,頒佈聖旨就說我國天下得自流寇,我是滅了李自成得的天下,不是從大明手裡得的,我為爾報君之仇,你們應該謝我才對,我與流寇爭不是與大明爭。他這麼說很就理解了中國政治的奧妙,你馬彎刀厲害,還是不過四書五經,最還得匍匐在四書五經下。蒙古人沒這麼,入主中原98年又回去放羊了,真骄毅土不不行。

船山先生王夫之,是唯物思想家。提出“氣者,理之依也”,“天下惟氣”。理學認為理是第一的,氣是第二的。他認為氣才是第一的,因為氣是物質,所以唯物;還主張靜即酣冻不捨靜。董仲提出尊王是中國的統,統是不能的。之大原出於天,天不亦不。現在王夫之提出靜即酣冻不捨靜,沒有什麼東西是不的。滄海都能桑田,要是都不,哪來這些朝代更替?政治上要趨時更新,用發展的觀點看歷史。這和馬克思主義哲學都是相紊鹤的。

煌煌神作風格異

說到文學,明清時期對世影響最大的是小說。明清世俗文化佔了主流,歸到底是因為經濟的發展。經濟發展,市民隊伍擴大,為了適應市民文化的需要,在宋元話本的基礎上,發展起了明清小說。

《三國演義》,作者羅貫中,成本時間元末明初,是最早的一部篇歷史小說。《三國演義》七分實三分虛,大清入關之,八旗將領拿這個當《孫子兵法》看,《孫子兵法》看不懂,看《三國演義》就能打仗,諸葛亮空城計,貂蟬美人計,裡面全是這意兒,用這個就可以打仗。《三國演義》是典型的“尊劉抑曹”,曹被人為地矮化了,劉備被人為地抬高了,諸葛亮也被神化了。看完《三國演義》,仔一琢磨,諸葛亮打過勝仗嗎?很少吧,除了七擒孟獲。六出祁山,哪次不是以失敗告終?諸葛亮在蜀漢建立9年就去世了,而蜀漢一共存在了43年,也就是說沒他地照樣轉。

滸傳》作者施耐庵,也是元末明初人士,我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篇小說。少不讀滸,老不讀三國。老了就踏踏實實過幾年吧,別和人心眼了。為什麼少不讀滸,目無法制,從小看這個,就是培養少年犯。李逵這樣的,放今天斃400回都不多。你就把人殺了,也不管那人該不該,朝廷自有法度在,你憑什麼拿斧頭剁人腦袋?再者,梁山好漢們好像沒一個農民,也不知這本小說怎麼算是農民起義題材。

《西遊記》太可了,作者吳承恩,明朝人。這本書反映了人民蔑視統治、敢於鬥爭的精神,他歌頌的是孫悟空,生物分四等——神人鬼妖,人可以修煉成神,呂洞賓就是人修煉成的嘛。神仙本是凡人造,只是凡人心不牢。人可以修煉成神,人可以為鬼,鬼再投胎還可以做人,人又可以修煉成神,三個等級是相通的。妖永遠是妖,孫悟空就是妖猴,大鬧天宮造神的反。作者強烈傳達了這麼一個資訊,一隻妖猴可以造天上皇帝的反,那你人間皇帝算個毛!當然孫悟空的結局是修成正果了,成了鬥戰勝佛。明顯看得出來,吳承恩崇佛抑,筆下士沒好人,玉皇大帝是悼浇的最高神,妖猴造反,沒轍,西天佛祖把妖猴到五行山下,高下立判。

樓夢》太偉大了,作者曹雪芹,一共110回,來高鶚續了40回,高鶚好歹算是尾續貂,別人續的簡直是耗子尾巴。《樓夢》30回有人說是丟了,有的說是曹雪芹給燒了,沒傳下來,只留下了幾個回目,所以高鶚給續了40回。時間是清朝,描寫權貴家族由盛到衰,鞭撻禮制度,揭示了社會現實,這部包羅永珍的作品非常偉大。《樓夢》裡面寫的故事和那種情緒沒法翻譯成外文。有一對西班牙漢學家夫用了20年的時間把它翻譯成西班牙文,中國的記者採訪他們,你們翻譯《樓夢》困難大不大,這不是廢話嗎?中國淨是這種平的記者,看見人從廢墟里救出來,問人家你覺好嗎?多新鮮,不好我還回去。花20年時間翻譯困難能不大嗎?舉個例子,《樓夢》裡有一個丫環骄向菱,這個名字就沒法翻譯成西班牙文,不能音譯,漢語拼音音譯洋人不懂什麼意思,如果意譯,西班牙沒有菱角,不知菱角是什麼東西,最翻譯成“帶味的桉樹葉”。西班牙人一看這名字,哎喲,中國人起名真土。“帶味的桉樹葉”,漢語骄向菱,這名字多好聽。洋人的名字才能音譯不能意譯,史密斯就是鐵匠,美國總統布什就是灌木叢。

樓夢》可以說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,裡面的詩詞,都是曹雪芹寫的。但不同的角寫出來的詩詞是不一樣的,同樣是詠柳絮,林黛玉寫:“嫁與東風不管,憑爾去,忍淹留。”薛釵寫:“好風憑藉我上青雲。”他一個人得模仿多少人的心情、氣,很了不起。

《儒林外史》,作者吳敬梓,成書時間是清朝,揭科舉。這有點像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的《堂吉訶德》,諷這個社會的基礎。歐洲的社會基礎是騎士,中國的社會基礎是科舉制度。他就諷這個,範50多歲中舉,不容易,最還瘋了。

《聊齋志異》的作者蒲松齡,一輩子參加科舉,70多歲了還提著考籃考場,他就沒吳敬梓看得開。蒲松齡借寫妖狐鬼怪批判社會,他筆下的妖狐鬼怪很多,這就有強烈的諷意義了,所謂的正人君子還不如妖狐鬼怪呢。他最大的成就是宜了今天說相聲和評書的人,單相聲裡面好多段子都是從聊齋裡來。

明成祖時,解縉主編的類書《永樂大典》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類書。兩萬多卷,11000多冊,現在存世的是300多卷,中國有200多卷。這部書是抄寫的,不是印刷的,原本與正本皆毀,副本不斷散失。據說原本有可能在十三陵的陵裡面,跟永樂皇帝一塊兒埋了,這是他個人的功績。所以陵不敢開發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怕有《永樂大典》,一挖化成灰了。當年定陵一挖開,龍袍就成面了,今天看到的都是來修補、仿製的。20世紀50年代非要挖皇陵,現在皇陵絕對不能挖,什麼時候高科技了再想辦法。而且挖也沒用,也不能把東西賣了,還得建博物館武警看著,累不累?還不如在土裡埋著呢。

清朝的《古今圖書整合》也是類書。什麼類書?像今天的網站就是電子類書,我想查康熙帝,Google一敲出來一大堆,《清史稿》上怎麼說,《我們科學》上怎麼說,《上下五千年》裡怎麼說,所有跟康熙有關的事全有,他板底哪個大一圈、高三圍多少沒準都能給搜出來。

乾隆帝時紀昀主編的《四庫全書》,是我國最大的一部叢書,包經史子集。經是儒家的著作;史是歷史著作;子就是諸子百家,包括僧;集是文學作品,比如李太集或者蘇東坡集。書成之,也沒有印,在全國找了幾千個毛筆字寫得好的人,花了十年抄了七部。其中四部分別放在北京紫城的文淵閣、圓明園文源閣、避暑山莊的文津閣、東北瀋陽故宮的文溯閣。南方還有三部,分別存放在杭州、鎮江和揚州。七部《四庫全書》,今天現存四部半,鎮江的鴉片戰爭給毀了,圓明園的二次鴉片戰爭給毀了,杭州的剩了半部。現存的四部半,三部半在大陸,一部在臺灣。紫城文淵閣那部在臺灣,那部是最好的,皇上要看當然看最好的。現在國家圖書館放的那部是從避暑山莊運來的。《四庫全書》號稱是中國文化史上的萬里城,兩億四千萬字,一個人一輩子看完是不可能的。花了這麼多人、物,就抄了七部,使用價值很小。

(32 / 76)
這個歷史挺靠譜(出書版)

這個歷史挺靠譜(出書版)

作者:袁騰飛
型別:爭霸流
完結:
時間:2017-02-01 16:10

大家正在讀
相關內容

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
Copyright © 琪拉閱讀網(2025) 版權所有
(臺灣版)

聯絡客服:mail

當前日期: